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来自“他者”生命的壮美——读远心《我命中的枣红马》

时间:2020-05-26 12:41:34来源:内蒙古日报作者:杨瑞芳

2019年认识了远心,捧读她的作品,感觉真是文如其人,那些撞击感极强的文字源自一个豁达而又隐秘多情的心灵世界。远心从小生活在河北的农村,直到14岁才来到内蒙古生活学习,无拘无束的童年时代带给她太多对于自由的憧憬与热爱,尤其是来到内蒙古大草原,驰骋的骏马便成了她向往自由精神的诗意表达。远心近十年写的诗,有两三百首都有“马”意象,其中,《我命中的枣红马》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原作发表于《中国作家》2018年第5期。初读《我命中的枣红马》,便觉得这首诗是她生命的写真集,用草原诗歌中经典的“马”意象,传递着自己的成长与追寻。

 蒋希武 摄

 

诗人在内蒙古学习工作多年,一直居住在首府呼和浩特。在作品中,“枣红马”直接作为“他者”幻象嵌入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形象学中,研究者在探讨作品形象时大多围绕“为何想象”“想象什么”“怎么想象”等问题展开,“枣红马”作为诗中形象,自然也绕不开这几个话语层面。

一、为何想象。这是一个前理解问题。地处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虽然草原不是诗人天天能够见到的,但毕竟近在咫尺,蓝天、白云、马匹、羊群、毡房、牧人……这些都是草原诗人们熟悉的意象。茫茫草原是背景,而“马”是草原的灵魂。如蒙古族民歌中吟唱的,“我的骏马飞腾起来/我的精神抖擞起来……”腾飞的骏马是草原生命象态的永恒呈现,是草原诗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中所共同遵循的情感符号表达。如诗歌第一节:

我一直在这里等你,我命中的枣红马/曾经的黑被你眼底的风情镀亮/早霞和夕阳烧融你金色双翅/爱和毁灭把鲜血融进你的色泽/你的鬃颈和眼底的雄光

诗人用最崇高、最干净的语言来描述着她的“枣红马”,“枣红马”是理想、是愿景、是爱、是美好,但也是苦难、是血浆、是毁灭、是执着……“枣红马”最终历练成了诗人的顶礼膜拜者,它可以承载一切自由的呼吸和诗意的扩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假设。这是诗人情感意愿的真实表达,是不被任何世俗浸染的生命赤诚裸现,更是审美升华时超越现实羁绊而与美取得和谐的动态过程。

二、想象什么。具有约定俗成的共性并兼有个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草原是草原诗人们生命的原乡,而马是其共同指向的精神迷恋。无论是马的嘶鸣还是其垂下的青鬃,无论是奋蹄急驰还是娴静吃草,都是诗人的最爱,都是她笔下所描绘的最美的构图,诗人把个人沉浮完全融入了对“枣红马”壮美气场的书写之中。如诗歌第二节这样描述:

任何嘶鸣都不能牵绊你/我只有歌唱,拉响马头琴的两根弦/一根绝望,一根遥望

拉响马头琴,也拉响了诗人纠结的内心,那种生命的忧伤是来自母性的叮咛与孤独。诗人以从容的姿态仰视“你”,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你”的存在、“你”的远去。黑格尔指出:“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总不失为美。”这里,诗人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正是由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

我是无以逃遁的地母/遇见你赠予你刺伤你喂养你/却不能和你一起飞翔踏遍未知的大地

生活不需要想象,而自由的精神世界是诗人想象的空间,诗思之光始终烛照和提升着诗人的审美境界。

在第三节、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收敛起个体情感的无奈与忧伤,以想象的画面让“枣红马”盎然屹立于广阔的草原:

你把自己置于屠戮与厮杀的现场/脸上露出宁静的笑靥,抿紧双唇……

我爱你抿着嘴唇的样子/青髭略浮在唇上,唇线微微翘起……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诗人灿烂的笑容,她是那么的爱笑,无论对方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她总是最令人瞩目的那一个,所以她笔下的“枣红马”也是爱笑的样子。无论过程怎样惊心动魄、波澜起伏,“你奋蹄疾驰,让尘土飞成光轮”“让那奔驰之力延续到无物的荒野/与天宇间雷光星云的奥秘对垒”,但最终还是归于平静。也许,在诗人的意识深处,会藏着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生命本身自会产生“自由的快感”。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生命活动的自然选择是“快乐原则”,凡是不快乐的活动,生命都拒绝参与。

三、怎么想象。“他者”的“物我同一”。“物我同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诗人虽然推崇现代诗写作,但她作为古典文学的博士生,骨子里自带一种“古典情结”。艺术的创作有时真的在于“神遇”,用庄子的理论说,就是“虚而待物”,从“所见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一个从处身物外、用感官去观察,到渐入物中、以精神去领会的过程。“神遇”可遇而不可求,是饱尝情感折磨和灵魂震荡后“形而上”的自我体验。诗人“神遇”她“命中的枣红马”,虽“不能和你一起飞翔踏遍未知的大地”,但“你”的风情早已把“我”的黑暗镀亮。

诗歌第四节:

我放开了手中的缰绳/一匹野马的魂灵注定与无边的野草共生/而我不是野草,不是草原/我是一座不会移动的山丘/站在你出发的地方

诗人遇见、迷恋、痴情、追随,生命中的“枣红马”似乎近在咫尺,但又远隔天涯,最后只能选择“我放开了手中的缰绳”,用“他者”的壮美抚平了内心的焦虑与孤独。“一匹野马的魂灵注定与无边的野草共生”,而我,“不是野草,不是草原”,想象的目光似乎越来越坚定,诗人用二元对立的思辨对自己做出了清醒的定位。在此,“枣红马”意象也由现实摹写进入了精神内涵的提纯,它是自由,是力量,是远方……是与诗人擦肩而过的偶遇与珍惜,在意识深处,“枣红马”真成了诗人的惺惺相惜,并通过距离感诠释出了等待的美好与满足。

远心的诗风给人一种雄浑大气之感,符合草原辽阔苍茫的地域特质。但身为女性诗人,自有她内心深处的纤细与敏感,有现实遭遇中的心灵悸动,也有一种母性的慈悲,所以在她的这首《我命中的枣红马》中,既有她的游移与徘徊,也有她的冷静与决绝,正如诗歌结尾:

我已悄悄地走过很多四季/为了走到你马蹄到达之地/日复一日,置备粮草和精气

我虽然爱“你”,崇拜“你”,但我真的“不是草原”,只能“为了到达你所在之地”而“置备粮草和精气”。其实,诗歌写作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情感对照,如拜伦所说,“爱我的,我报之以叹息;恨我的,我撇之以微笑”。这里,诗人和早已融入生命的“枣红马”虽然渐行渐远,但距离不仅没有让情感产生疏离,反而进一步演变成了生命的执着与坚守,让她在完成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内心的沉淀与安宁。(杨瑞芳)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诗歌    
0

来自“他者”生命的壮美——读远心《我命中的枣红马》

时间:2020-05-26 12:41:34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杨瑞芳

2019年认识了远心,捧读她的作品,感觉真是文如其人,那些撞击感极强的文字源自一个豁达而又隐秘多情的心灵世界。远心从小生活在河北的农村,直到14岁才来到内蒙古生活学习,无拘无束的童年时代带给她太多对于自由的憧憬与热爱,尤其是来到内蒙古大草原,驰骋的骏马便成了她向往自由精神的诗意表达。远心近十年写的诗,有两三百首都有“马”意象,其中,《我命中的枣红马》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原作发表于《中国作家》2018年第5期。初读《我命中的枣红马》,便觉得这首诗是她生命的写真集,用草原诗歌中经典的“马”意象,传递着自己的成长与追寻。

 蒋希武 摄

 

诗人在内蒙古学习工作多年,一直居住在首府呼和浩特。在作品中,“枣红马”直接作为“他者”幻象嵌入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形象学中,研究者在探讨作品形象时大多围绕“为何想象”“想象什么”“怎么想象”等问题展开,“枣红马”作为诗中形象,自然也绕不开这几个话语层面。

一、为何想象。这是一个前理解问题。地处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虽然草原不是诗人天天能够见到的,但毕竟近在咫尺,蓝天、白云、马匹、羊群、毡房、牧人……这些都是草原诗人们熟悉的意象。茫茫草原是背景,而“马”是草原的灵魂。如蒙古族民歌中吟唱的,“我的骏马飞腾起来/我的精神抖擞起来……”腾飞的骏马是草原生命象态的永恒呈现,是草原诗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中所共同遵循的情感符号表达。如诗歌第一节:

我一直在这里等你,我命中的枣红马/曾经的黑被你眼底的风情镀亮/早霞和夕阳烧融你金色双翅/爱和毁灭把鲜血融进你的色泽/你的鬃颈和眼底的雄光

诗人用最崇高、最干净的语言来描述着她的“枣红马”,“枣红马”是理想、是愿景、是爱、是美好,但也是苦难、是血浆、是毁灭、是执着……“枣红马”最终历练成了诗人的顶礼膜拜者,它可以承载一切自由的呼吸和诗意的扩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假设。这是诗人情感意愿的真实表达,是不被任何世俗浸染的生命赤诚裸现,更是审美升华时超越现实羁绊而与美取得和谐的动态过程。

二、想象什么。具有约定俗成的共性并兼有个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草原是草原诗人们生命的原乡,而马是其共同指向的精神迷恋。无论是马的嘶鸣还是其垂下的青鬃,无论是奋蹄急驰还是娴静吃草,都是诗人的最爱,都是她笔下所描绘的最美的构图,诗人把个人沉浮完全融入了对“枣红马”壮美气场的书写之中。如诗歌第二节这样描述:

任何嘶鸣都不能牵绊你/我只有歌唱,拉响马头琴的两根弦/一根绝望,一根遥望

拉响马头琴,也拉响了诗人纠结的内心,那种生命的忧伤是来自母性的叮咛与孤独。诗人以从容的姿态仰视“你”,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你”的存在、“你”的远去。黑格尔指出:“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总不失为美。”这里,诗人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正是由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

我是无以逃遁的地母/遇见你赠予你刺伤你喂养你/却不能和你一起飞翔踏遍未知的大地

生活不需要想象,而自由的精神世界是诗人想象的空间,诗思之光始终烛照和提升着诗人的审美境界。

在第三节、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收敛起个体情感的无奈与忧伤,以想象的画面让“枣红马”盎然屹立于广阔的草原:

你把自己置于屠戮与厮杀的现场/脸上露出宁静的笑靥,抿紧双唇……

我爱你抿着嘴唇的样子/青髭略浮在唇上,唇线微微翘起……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诗人灿烂的笑容,她是那么的爱笑,无论对方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她总是最令人瞩目的那一个,所以她笔下的“枣红马”也是爱笑的样子。无论过程怎样惊心动魄、波澜起伏,“你奋蹄疾驰,让尘土飞成光轮”“让那奔驰之力延续到无物的荒野/与天宇间雷光星云的奥秘对垒”,但最终还是归于平静。也许,在诗人的意识深处,会藏着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生命本身自会产生“自由的快感”。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生命活动的自然选择是“快乐原则”,凡是不快乐的活动,生命都拒绝参与。

三、怎么想象。“他者”的“物我同一”。“物我同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诗人虽然推崇现代诗写作,但她作为古典文学的博士生,骨子里自带一种“古典情结”。艺术的创作有时真的在于“神遇”,用庄子的理论说,就是“虚而待物”,从“所见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一个从处身物外、用感官去观察,到渐入物中、以精神去领会的过程。“神遇”可遇而不可求,是饱尝情感折磨和灵魂震荡后“形而上”的自我体验。诗人“神遇”她“命中的枣红马”,虽“不能和你一起飞翔踏遍未知的大地”,但“你”的风情早已把“我”的黑暗镀亮。

诗歌第四节:

我放开了手中的缰绳/一匹野马的魂灵注定与无边的野草共生/而我不是野草,不是草原/我是一座不会移动的山丘/站在你出发的地方

诗人遇见、迷恋、痴情、追随,生命中的“枣红马”似乎近在咫尺,但又远隔天涯,最后只能选择“我放开了手中的缰绳”,用“他者”的壮美抚平了内心的焦虑与孤独。“一匹野马的魂灵注定与无边的野草共生”,而我,“不是野草,不是草原”,想象的目光似乎越来越坚定,诗人用二元对立的思辨对自己做出了清醒的定位。在此,“枣红马”意象也由现实摹写进入了精神内涵的提纯,它是自由,是力量,是远方……是与诗人擦肩而过的偶遇与珍惜,在意识深处,“枣红马”真成了诗人的惺惺相惜,并通过距离感诠释出了等待的美好与满足。

远心的诗风给人一种雄浑大气之感,符合草原辽阔苍茫的地域特质。但身为女性诗人,自有她内心深处的纤细与敏感,有现实遭遇中的心灵悸动,也有一种母性的慈悲,所以在她的这首《我命中的枣红马》中,既有她的游移与徘徊,也有她的冷静与决绝,正如诗歌结尾:

我已悄悄地走过很多四季/为了走到你马蹄到达之地/日复一日,置备粮草和精气

我虽然爱“你”,崇拜“你”,但我真的“不是草原”,只能“为了到达你所在之地”而“置备粮草和精气”。其实,诗歌写作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情感对照,如拜伦所说,“爱我的,我报之以叹息;恨我的,我撇之以微笑”。这里,诗人和早已融入生命的“枣红马”虽然渐行渐远,但距离不仅没有让情感产生疏离,反而进一步演变成了生命的执着与坚守,让她在完成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内心的沉淀与安宁。(杨瑞芳)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