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雪池诗墨》:重拾诗歌的音乐性

时间:2021-01-11 09:49:48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金石开

作为互联网出版人,初拿到这部诗集心情竟然有点复杂:我经常鼓励诗人们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要把互联网当作面向读者的第一张名片。可是这本诗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扎扎实实的美,有一种诗意结晶的感觉。


《雪池诗墨》崔世广 作家出版社

作为诗人的同龄人,我也从诗人的文字中找到了很多将要不能再被称为“青年”的人共鸣的地方。路上、故乡、雪池和远方,不仅是诗人的人生履历,更是诗人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年开启之后的心境。开篇的《初秋远行》,可能是无意的,但却是统领这部看似内容庞杂涉猎众多的诗集成篇的思绪主线。虽然我们每年都要经历一轮四季,但是人生、情感、肉体,却只有一次“四季”的变换。秋天是金黄的收获季节,可紧临其后的是凋敝的冬天,生活在秋天的人,可以意气风发,可以高歌猛进,可是也有拂之不去的紧迫感和不确定性。只有在秋天,故乡和远行,才别有一番复杂的意味。倦倦地背起行囊/在寂寞里前行……短短几句诗行,道出了诗人在经历了春天的烂漫、夏天的热烈之后,一种心灵孤独的境况。但秋天也可以是不言放弃的季节,甚至是最接近希望的季节,所以诗人“迫不及待地刻枚印章/盖在最灰暗的地方/引领我前进的方向/寻找暖暖的阳光”。

当然,在整部诗集中,作者几乎是咏诵了四季,甚至涉及很多节气,这说明作者不仅是一位自然诗人,也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艺术家。不过,即使是写到其他季节,也是从秋天这个时间节点观望的。如《夏日青春》:说好不回来的夏天/自食其言/无端的盛放/又一次次的撕掉……我更愿意理解这是一种修辞,是诗人不回故乡,还是夏天一去不返,已经不需要细究,也许只在这种语意漂浮或者双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文本的自足,更好地反映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即使是冬季之作,作者也是将自己处于秋天的时间节点上。在冬日暖阳中,作者写到:我爱的季节短暂/还未到尽情处/红叶已漫天飘散/我想将它一一珍藏/压成思念的书笺。这部诗集中也有很多关于春天的诗歌,《春寒》《立春遇雪》《春雪》《春天之外》《春天·重复》等等,但诗人眼中的春天,并不是春暖花开,万物生长,而是春暖乍寒,春寒料峭。只在《春雪》中,诗人在结束之前,才开始寥寥地展望:春天里的你/展现别样的风采……可以说,这部诗集很好地反映了诗人此时此刻真实的生命状态,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文字的终极使命。

就像诗人在后记中提到的,这部诗集中的文字是散落在微信朋友圈里,依当时的心境而随手记下的感悟,所以能在阅读时感受到诗歌中的时间性思维,体现出很强的时间关联性。也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情绪的发生背景,能更好地和诗人共鸣。

从创作技巧的角度来考量,这部诗集最难能可贵却是对技巧的漠视。作者的文字具有明显的抒情性,摒弃技艺,直抒心意,将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情感的真实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他的诗中没有复杂的修辞,没有密集的意象,没有炫技似的书写,只有此时此刻情绪的自然流露。诗歌理论就是生命理论。淡朴可人、耐人寻味的文字,折射出诗人性情上的坦诚率真,善感多思。

崔世广先生诗歌的另外一创作特点,是对诗歌传统或者说诗歌重要属性,即诗歌音乐性的果敢地伸张。新诗诞生之际的诗界革命,在诗歌形式主题题材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但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诗歌音乐性的丢失。但是阅读崔世广先生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音乐性不加掩饰的追求。在他的诗行中,感受到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最为典型的是《立春遇雪》似古实新的气质:初看似乎是一首词,忍不住要给它加上一个词牌名,但实际上它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新诗。特别是这部诗集的编排,把新诗和旧诗不加说明地排列在一起,可能本身就表明了诗人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会远远超过其形式。

在影像时代,自从美颜技术出现后,文字再次成为抵达真实和本质的重要工具。对图像的修饰导致图像偏离真实甚至走向真实的反面;而对文字的提炼润色,让文字得以无限逼近一个人的内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本来面貌。综上所述,崔世广的诗歌最低彰显了诗歌创作的两大原则:真和歌。诗歌,讲究真实,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诗中有歌的属性。

诗人都是内心非常纯净真诚的人,在创作上应该也是不加掩饰的。但是读者的审美愉悦往往是在对复杂文本的识别中产生的。清晰的陈述在被说出来之后就被耗尽了,那些模棱两可、具有多重意义、相互矛盾的语言迫使人去思考,能引发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期待崔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注意提高文本的难度,不要过分地相信灵感和才华,注意文本的修饰和打磨。诗歌创作有灵光乍现,但更多的是不动声色的技巧——这一点对于专业的诗歌创作来说更为重要——所谓的巧夺天工,所谓的浑然天成,其背后都有深深的人工的印记。(金石开)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诗歌    
0

《雪池诗墨》:重拾诗歌的音乐性

时间:2021-01-11 09:49:48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金石开

作为互联网出版人,初拿到这部诗集心情竟然有点复杂:我经常鼓励诗人们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要把互联网当作面向读者的第一张名片。可是这本诗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扎扎实实的美,有一种诗意结晶的感觉。


《雪池诗墨》崔世广 作家出版社

作为诗人的同龄人,我也从诗人的文字中找到了很多将要不能再被称为“青年”的人共鸣的地方。路上、故乡、雪池和远方,不仅是诗人的人生履历,更是诗人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年开启之后的心境。开篇的《初秋远行》,可能是无意的,但却是统领这部看似内容庞杂涉猎众多的诗集成篇的思绪主线。虽然我们每年都要经历一轮四季,但是人生、情感、肉体,却只有一次“四季”的变换。秋天是金黄的收获季节,可紧临其后的是凋敝的冬天,生活在秋天的人,可以意气风发,可以高歌猛进,可是也有拂之不去的紧迫感和不确定性。只有在秋天,故乡和远行,才别有一番复杂的意味。倦倦地背起行囊/在寂寞里前行……短短几句诗行,道出了诗人在经历了春天的烂漫、夏天的热烈之后,一种心灵孤独的境况。但秋天也可以是不言放弃的季节,甚至是最接近希望的季节,所以诗人“迫不及待地刻枚印章/盖在最灰暗的地方/引领我前进的方向/寻找暖暖的阳光”。

当然,在整部诗集中,作者几乎是咏诵了四季,甚至涉及很多节气,这说明作者不仅是一位自然诗人,也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艺术家。不过,即使是写到其他季节,也是从秋天这个时间节点观望的。如《夏日青春》:说好不回来的夏天/自食其言/无端的盛放/又一次次的撕掉……我更愿意理解这是一种修辞,是诗人不回故乡,还是夏天一去不返,已经不需要细究,也许只在这种语意漂浮或者双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文本的自足,更好地反映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即使是冬季之作,作者也是将自己处于秋天的时间节点上。在冬日暖阳中,作者写到:我爱的季节短暂/还未到尽情处/红叶已漫天飘散/我想将它一一珍藏/压成思念的书笺。这部诗集中也有很多关于春天的诗歌,《春寒》《立春遇雪》《春雪》《春天之外》《春天·重复》等等,但诗人眼中的春天,并不是春暖花开,万物生长,而是春暖乍寒,春寒料峭。只在《春雪》中,诗人在结束之前,才开始寥寥地展望:春天里的你/展现别样的风采……可以说,这部诗集很好地反映了诗人此时此刻真实的生命状态,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文字的终极使命。

就像诗人在后记中提到的,这部诗集中的文字是散落在微信朋友圈里,依当时的心境而随手记下的感悟,所以能在阅读时感受到诗歌中的时间性思维,体现出很强的时间关联性。也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情绪的发生背景,能更好地和诗人共鸣。

从创作技巧的角度来考量,这部诗集最难能可贵却是对技巧的漠视。作者的文字具有明显的抒情性,摒弃技艺,直抒心意,将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和情感的真实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他的诗中没有复杂的修辞,没有密集的意象,没有炫技似的书写,只有此时此刻情绪的自然流露。诗歌理论就是生命理论。淡朴可人、耐人寻味的文字,折射出诗人性情上的坦诚率真,善感多思。

崔世广先生诗歌的另外一创作特点,是对诗歌传统或者说诗歌重要属性,即诗歌音乐性的果敢地伸张。新诗诞生之际的诗界革命,在诗歌形式主题题材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但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诗歌音乐性的丢失。但是阅读崔世广先生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音乐性不加掩饰的追求。在他的诗行中,感受到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最为典型的是《立春遇雪》似古实新的气质:初看似乎是一首词,忍不住要给它加上一个词牌名,但实际上它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新诗。特别是这部诗集的编排,把新诗和旧诗不加说明地排列在一起,可能本身就表明了诗人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会远远超过其形式。

在影像时代,自从美颜技术出现后,文字再次成为抵达真实和本质的重要工具。对图像的修饰导致图像偏离真实甚至走向真实的反面;而对文字的提炼润色,让文字得以无限逼近一个人的内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本来面貌。综上所述,崔世广的诗歌最低彰显了诗歌创作的两大原则:真和歌。诗歌,讲究真实,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诗中有歌的属性。

诗人都是内心非常纯净真诚的人,在创作上应该也是不加掩饰的。但是读者的审美愉悦往往是在对复杂文本的识别中产生的。清晰的陈述在被说出来之后就被耗尽了,那些模棱两可、具有多重意义、相互矛盾的语言迫使人去思考,能引发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期待崔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注意提高文本的难度,不要过分地相信灵感和才华,注意文本的修饰和打磨。诗歌创作有灵光乍现,但更多的是不动声色的技巧——这一点对于专业的诗歌创作来说更为重要——所谓的巧夺天工,所谓的浑然天成,其背后都有深深的人工的印记。(金石开)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