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冯远:艺术家当不负历史与时代

时间:2020-07-10 15:23:00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作者:钱晓鸣

【编者按】优秀的美术创作扎根生活、反映时代,能清晰地描绘出民族和国家的时代精神风貌。为了纪录光辉历史,以澎湃的激情讴歌时代,近年来许多艺术家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去,用画笔描绘革命历史和时代群像。

作为多项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组织者、推动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还是一位创作过多件重要主旋律题材作品的艺术家。在此,人民网文娱特别邀请冯远为网友讲述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背后的故事。

冯远,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文娱:您如何看待主旋律题材的经典美术创作?

冯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同时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史增添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优秀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思想情绪的真情流露。我们在现当代美术史中看到过许多经典创作,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创作的,它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革命历史长廊,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史诗,也是对人性之美和人文精神的充分展示。

人民网文娱:进入21世纪以来,您一直在积极推动主旋律题材的美术创作,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中华家园”等一系列项目的顺利展开,都能看到您的身影。作为美术界领导,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您坚持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冯远:在世纪之交时,我调任文化部教科司工作,当时我感觉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出现弱化趋向,我认为艺术家如果都热衷于去搞个性化、私密化的创作,甚至流于技术化,形式至上,而没有人去关心有内容、有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的东西,这会导致艺术方向的偏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更替、艺术在变异,但是艺术中的某些核心部分不能变,经典意识不能丢。为了让创作有高度,让作品有归宿,同时调动艺术家积极性,我策划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活动,先从百年做起,这个题材足以唤醒一批中年画家特别是和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积极性和艺术使命感。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方案虽然几经周折,但还是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还有广大艺术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美术作品  《新中国诞生》

中国画  唐勇力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美术作品 《新中国诞生》(局部)

中国画  唐勇力

“中华史诗”美术作品《屈原与楚辞》

中国画 冯远

“中华家园”美术作品《运河之春》

水彩画  骆献跃 张晓峰 徐忠波

人民网文娱:您有很多主旋律美术作品,从红军题材、抗战题材、改革开放到香港回归等,其中哪件创作让您最感动?

冯远:每一次创作都让我感动,但有一位红军遗孀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深刻。2010年5月,我偕中国美协30余位画家分赴革命老区江西省兴国县采风,在这里我听到一位陈姓红军遗孀的故事,当时这位老人已经逝世,享年九十有七。据说去世前老人每每于日暮时分在家倚门张望,等候着丈夫归家。她在弥留之际还喃喃地念叨:“二伢子说好要回来的……”闻之令人心恸。我未曾与这位九旬老人谋面,但她却触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的作品《望夫妹》创作即源于此。

我想象中的老人形象:身材瘦小干枯,由于常年的劳动负荷,背略有些弯。虽然在新时代中儿孙绕膝、衣食无忧,但唯独放不下当年新婚未足月余便参加红军的丈夫,谁知这一别竟过去了80个春秋。

数十年过去,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市场经济日趋繁荣,革命的成功是多少妻子、父母、儿女献出了他们的丈夫、子女、父兄换来的。老人的“望”,虽为望夫回归,何尝不也是望革命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回归呢?直到如今,老人枯守数十载的默默等候一直给我以心灵的震动。

《望夫妹》

中国画  冯远

《武昌起义》

中国画 冯远

人民网文娱:在完成这一系列国家重点题材创作工程后,您有什么感想?

冯远:非常荣幸,我生活在和平发展的新中国。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多少代国人当年难以梦圆的理想,正一个个实现。文化作为国际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表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中国艺术将为国人为世界为后人留下什么样的艺术财富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些财富既要体现一个建设中的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形象及成果;体现国际背景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水准及价值;还要体现当代中国文艺家的思想道德智慧才华和原创能力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成就;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它的功用虽在当代,但其作用无疑在于未来。

作为一个参与者和推动者,能够为文化建设尽一份力量,能够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以及全社会广大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并且通过大家的力量共同来推进建设,还有什么比这更另人振奋的呢?!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书画    
0

冯远:艺术家当不负历史与时代

时间:2020-07-10 15:23:0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作者:钱晓鸣

【编者按】优秀的美术创作扎根生活、反映时代,能清晰地描绘出民族和国家的时代精神风貌。为了纪录光辉历史,以澎湃的激情讴歌时代,近年来许多艺术家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去,用画笔描绘革命历史和时代群像。

作为多项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组织者、推动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还是一位创作过多件重要主旋律题材作品的艺术家。在此,人民网文娱特别邀请冯远为网友讲述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背后的故事。

冯远,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文娱:您如何看待主旋律题材的经典美术创作?

冯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同时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史增添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优秀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思想情绪的真情流露。我们在现当代美术史中看到过许多经典创作,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创作的,它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革命历史长廊,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史诗,也是对人性之美和人文精神的充分展示。

人民网文娱:进入21世纪以来,您一直在积极推动主旋律题材的美术创作,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中华家园”等一系列项目的顺利展开,都能看到您的身影。作为美术界领导,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您坚持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冯远:在世纪之交时,我调任文化部教科司工作,当时我感觉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出现弱化趋向,我认为艺术家如果都热衷于去搞个性化、私密化的创作,甚至流于技术化,形式至上,而没有人去关心有内容、有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的东西,这会导致艺术方向的偏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更替、艺术在变异,但是艺术中的某些核心部分不能变,经典意识不能丢。为了让创作有高度,让作品有归宿,同时调动艺术家积极性,我策划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活动,先从百年做起,这个题材足以唤醒一批中年画家特别是和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积极性和艺术使命感。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方案虽然几经周折,但还是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还有广大艺术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美术作品  《新中国诞生》

中国画  唐勇力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美术作品 《新中国诞生》(局部)

中国画  唐勇力

“中华史诗”美术作品《屈原与楚辞》

中国画 冯远

“中华家园”美术作品《运河之春》

水彩画  骆献跃 张晓峰 徐忠波

人民网文娱:您有很多主旋律美术作品,从红军题材、抗战题材、改革开放到香港回归等,其中哪件创作让您最感动?

冯远:每一次创作都让我感动,但有一位红军遗孀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深刻。2010年5月,我偕中国美协30余位画家分赴革命老区江西省兴国县采风,在这里我听到一位陈姓红军遗孀的故事,当时这位老人已经逝世,享年九十有七。据说去世前老人每每于日暮时分在家倚门张望,等候着丈夫归家。她在弥留之际还喃喃地念叨:“二伢子说好要回来的……”闻之令人心恸。我未曾与这位九旬老人谋面,但她却触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的作品《望夫妹》创作即源于此。

我想象中的老人形象:身材瘦小干枯,由于常年的劳动负荷,背略有些弯。虽然在新时代中儿孙绕膝、衣食无忧,但唯独放不下当年新婚未足月余便参加红军的丈夫,谁知这一别竟过去了80个春秋。

数十年过去,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市场经济日趋繁荣,革命的成功是多少妻子、父母、儿女献出了他们的丈夫、子女、父兄换来的。老人的“望”,虽为望夫回归,何尝不也是望革命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回归呢?直到如今,老人枯守数十载的默默等候一直给我以心灵的震动。

《望夫妹》

中国画  冯远

《武昌起义》

中国画 冯远

人民网文娱:在完成这一系列国家重点题材创作工程后,您有什么感想?

冯远:非常荣幸,我生活在和平发展的新中国。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多少代国人当年难以梦圆的理想,正一个个实现。文化作为国际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表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中国艺术将为国人为世界为后人留下什么样的艺术财富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些财富既要体现一个建设中的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形象及成果;体现国际背景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水准及价值;还要体现当代中国文艺家的思想道德智慧才华和原创能力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成就;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它的功用虽在当代,但其作用无疑在于未来。

作为一个参与者和推动者,能够为文化建设尽一份力量,能够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以及全社会广大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并且通过大家的力量共同来推进建设,还有什么比这更另人振奋的呢?!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