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
山西发现春秋晚期卿大夫墓 出土成套编钟乐器
南秦墓地是一处历时久长、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墓地,对研究晋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尤其是对两周时期晋国历史的考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参考资料。
探访博茨瓦纳桑人千年岩画
在南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最东端的图利自然保护区,有20多处土著桑人留下的岩画,距今已有1800多年,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
数字铜博物馆:体验青铜文物盛宴
铜陵地区是中华民族较早发现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有着“中国古铜都”的美誉。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象脚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流传于中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同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莫砺锋讲唐诗课》:两代学人与宋代诗词的两门“课”
我接受出版社的约请编成本书,并不避重复而题作《莫砺锋讲唐诗课》,以展示本书与程先生《唐诗课》之间的渊源关系,并表示对先生的感激与怀念。”其实,我也应该编写一本专讲宋诗的书,它同样能展示我与程先生的学术渊源。
杭州临安:非遗技艺雕精彩亚运
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
新疆非遗“刀郎文化”焕发新魅力
刀郎人酷爱音乐和舞蹈,据称始自于刀郎人的狩猎文化。
埃及卢克索:帝王谷里“炫彩”的法老陵墓
帝王谷位于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是古埃及众多法老陵墓的所在地。
河北涿州发现唐宋钱币窖藏 出土古钱币4000余枚
该市松林店镇艾潮村在施工时发现一处唐宋时期钱币窖藏,出土古钱币4000余枚。
千年非遗进都市 刺绣“活化石”受“Z世代”热捧
作为国家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与马尾绣为伴50余载。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保护注入科技“呵护”
嘉峪关,中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后赤壁赋》中的鹤
此画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是一幅国宝级的名画。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个特展——一日览尽千年画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匠心“复活”古钟表,在滴答声中感受文化传承
2014年,古代钟表修复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非遗盲盒”直播吸睛:打开“意想不到”的华宁陶
从2021年3月起,舒文照和他的团队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广华宁陶,通过集文化科普、开窑体验、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直播模式,在“云端”打造华宁陶“非遗”展馆。
广西手工制匾爱好者:朴实木板“划刻”出厚重历史
中国牌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承符号,一块厚重的牌匾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述说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藏羌织绣传承者杨华珍:飞针走线“闯世界” 讲好传统非遗当代故事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钟连盛张铁成联袂创作玉璧景泰蓝首发 开启两大非遗技艺对话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源于波斯,后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于明朝景泰年间盛行。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女孩制作“非遗版星空”帮王亚平女儿“摘星”
在星空染布的背景下,这颗挂满星星的树显得格外梦幻,换上苗族盛装的潘雪,在“星空”中仿佛化身成一名宇航员自豪地遨游着,在“星空”中摘取一颗一颗的星星。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