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天津峰会)古韵新声:“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在进入“上合时间”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郑氏漆器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正讲述着属于它们的古韵新声。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搏克: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
搏克是蒙古语,意为摔跤,约有2000年历史,是蒙古族民众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的原生态项目,体育竞技性与娱乐性共存,与骑马、射箭并称“男儿三艺”。2006年,蒙古族搏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彭水:高台狮舞展非遗 文旅融合焕生机
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蚩尤九黎城景区,每当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台狮舞表演,都会引来游客驻足观看、连连喝彩。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
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主会场活动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举行,非遗主题街艺展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手工市集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及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重庆梁平:“一根竹子”闯世界
梁平竹子制成的非遗产品和竹制加工品走向全球,竹山镇猎神村的竹海风光也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海南黎陶:从“泥间传承”到“富民产业”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黎族人民千年的智慧与文化记忆。在海南三亚黑土村,黎陶合作社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从传统泥间技艺到现代销售的致富新路。
蛇年非遗文创产品掀起消费热潮
临近蛇年春节,记者日前在多地走访时发现,各类蛇年主题的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热销,为消费者带来独特文化体验。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该地区蒙古族服饰中最华丽的部分,是最为典型的标志,素有“头饰之冠”的美称。
享优雅时光 品地道非遗
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两旁,20余项非遗充满文化味道,散发着浓浓烟火气。
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活动在宁夏举办
黄河流韵·非遗焕彩
安徽黄山: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开展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幕。
洮砚:刀尖上的传承
洮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以其质坚而细、晶莹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享誉海内外。
云南上演“非遗之夜” 拉开文博会序幕
此次“非遗之夜”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广播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汇集云南精品非遗项目,旨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景泰蓝、京式旗袍……非遗体验进会场 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把非遗搬进会议中心,六位传承人在这里为大家展示精湛的中国传统工艺。
越擦越亮的曲阳石雕名片
重要雕刻任务的磨砺,助力传统石匠逐步走上现代雕塑舞台。
非遗馆里遇见非遗爱上非遗
蒙古族民间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堪称一部民族文化百科全书。
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守得住传统 跟得上新潮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阿福阿喜”憨态可掬的形象十分经典。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志强:43载传承让非遗变“金饭碗”
作为弹唱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刘志强,匠心传承43年,带领1700余人免费学习这一非遗技艺,如今,让很多学员端起了非遗“金饭碗”。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