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合阳:提线木偶 焕发生机
当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开设免费“周末剧场”等方式,让居民领略传统非遗的魅力,让古老的提线木偶焕发生机与活力。
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磕板采茶调是流行于文水县马东村及周边县村的一种民歌小调。文水县文化部门相关资料记载,马东村自古是南北贸易和军事交通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南北茶运客商云集于此买卖交易,在贸易交流过程中,文化随之渗透交融。
世界级“非遗”格萨尔藏戏 《赛马称王》唱响北京助力冬奥
藏戏《赛马称王》的剧本节选并改编自《格萨(斯)尔》,这部全世界最长的史诗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雄安“非遗”传承人话创新:望芦苇助力雄安发展
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人大代表杨丙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芦苇画将雄安的风貌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希望利用芦苇助力雄安发展。
非遗竹刻入画来,国漫《咏梅》演绎“美哉,中国风”
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嘉定竹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年画村 年味浓
绵竹木版年画久负盛名,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齐名,享有“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之美誉,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非遗文创“景泰蓝和田玉冰壶”:传统手艺镶嵌冬奥精神
作品以冬奥会冰壶比赛所用冰壶造型为呈现方式,以和田玉石和百克足银为主材,巧妙融合了景泰蓝制作和北京玉雕两大特有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其图案、寓意、选材和做工结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了冰壶项目和冰雪运动,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
调查显示:青海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占90%以上
青海省市(州)级和县(区)级非遗项目为补充的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项目涵盖非遗十大门类,总体布局较为合理,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占90%以上。
探访大运河“非遗”:“活起来”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作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遗存下来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变化,歌词多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大,可以喊唱沿途风光历史人物,也可以喊唱名胜古迹,内容因“号头”的职业素养而异,不固定,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广东出台非遗传承人认定办法 在粤港澳人员也可申报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大小葫芦里的万千世界:非遗传人用手艺温暖乡村
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在葫芦自成一方的小天地里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技艺,也蕴含着烙画匠人的心血。
西藏非遗文化生态的传承缩影:面具手艺人的坚守
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在2013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14年,西洛成为该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探寻湖南浏阳非遗新生“密码”:守护 创新 融合
湖南浏阳手工造纸技艺一直恪守完整古法造纸程序,工序繁复,技术严格,几近30道主要工序,方成一张手工纸。到清乾隆年间,浏阳手工造纸业达到鼎盛,并被朝廷官府纳用,有“贡纸”之称。
2021两岸非遗“云”交流活动在福建漳州举行
两岸非遗传承人纷纷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再续两岸文化情缘,多名在闽台农、台商现场观看,多平台直播也吸引了两岸网友线上观看。
三峡皮影“守艺人”的“喜”与“忧”
千百年来,三峡皮影随着历史更迭,内容不断丰富,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
《格萨尔》说唱本二〇二〇年搜集整理丛书问世
2006年,中国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文水长拳传人苦练拳法50余年:传统武术难寻弟子
文水长拳,又称“左家拳”“左家长拳”,是北方武术拳种的一种,因此拳种创始于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而定名,迄今为止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让非遗“飞”起来——宁安满族刺绣焕发时代生机
宁安满族刺绣(简称“宁安满绣”)因诞生于满族聚集区宁安市及流人文化代表地宁安市宁古塔而得名。
锦上芳华——金文云锦艺术特展在沪举办
此次展览为期10天,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传承人金文大师的云锦代表作品40余件,从“锦中瑞意”、“锦上御色”、“锦里知时”三个维度展示南京云锦的经典纹饰和文化内涵,讲述当代云锦的艺术突破与时代活力。
那年今日 | 一张漫画涨知识之11月30日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合天津峰会)古韵新声:“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搏克: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