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非遗汝瓷添画韵
有“汝瓷之乡”之称的河南省宝丰县将传统非遗汝瓷制作技艺与绘画相融合,以画入瓷、用胎作纸,把山水、花鸟等图案绘制在瓷器表面,经过高温烧制,创作出别具韵味的艺术品,丰富汝瓷产品类型。
陇剧传人“戏窝子”育“小戏骨” 更盼陇上“梅花”次第开
陇剧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甘肃诞生,一度十分盛行,由古老的陇东道情演变而来,音乐性强,特色明显,广受欢迎。甘肃省在1959年才正式成立了地方剧种——陇剧,因其柔美的风格,被称为“西北越剧”。
乡村皮影戏寓教于乐
除了演出传统的古装皮影戏,宋伟军还创作了倡导移风易俗的《酒宴后的风波》、关心留守老人的《小炒便饭》、以脱贫致富为主题的《勿忘本》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时俱进的现代皮影戏剧本。
中国景泰蓝艺术大展在暨南大学展出
展览汇集了150余件传统与现代景泰蓝艺术精品,重点展示了新中国景泰蓝事业的奠基人和新中国第一代景泰蓝大师设计的“国礼”佳作,引领人们领略和感受国粹景泰蓝的非凡魅力。
武汉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旻—— 活用六技 手上生花(工匠绝活)
武汉“刘泥巴剪纸”将剪纸技艺发展为“剪、刻、撕、烧、立体、刺绣”六大技法。剪刻之下,花纹繁复细腻;手撕赋形,毛发形象如生;线香烧制,字如墨汁晕染;立体构图,折之跃然纸上;刺绣镶边,作品金碧辉煌。非遗传承人刘旻融会6种技法,作品令人赞叹。
“85后”唐卡艺术家来京推介掐丝唐卡
唐卡是藏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有着千余年历史。2006年,唐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三都:非遗技艺助力搬迁群众奔小康
雪花湖移民社区发展了桃花、水仙、天龙等9家马尾绣手工艺作坊,辐射带动500余名搬迁妇女从事马尾绣工艺品设计、加工、销售等业务。2020年,中和镇雪花湖移民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67元。
90后非遗传承人梁晓曼:让广绣“飞出”画框
作为粤绣之一的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构图饱满闻名于世,主要针法有30余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近国家级非遗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 体验手作乐趣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
非遗传承人肖光华的思州傩戏傩技梦想
思州傩戏傩技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2005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开幕
对口援疆19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共同协办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
再总结当代“国风” 近百件汉族服饰非遗作品在沪展出
98件非遗作品,静态展览、视频展览及学术论坛,首次聚焦汉族纺织服饰非遗的历史与创新主题,以汉族纺织服饰非遗的纺、织、染、绣等传统工艺为内容,并结合当代设计,呈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纺织服饰文化和当代时尚传承创新。
“非遗”音乐到身边“桑植民歌”进京展演
桑植民歌是千百年来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才保留下来的。
重庆酉阳:设立非遗苗绣工坊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群等开展刺绣培训,设立非遗苗绣工坊、开办苗绣培训班,开发挂画绣品、手摇扇绣品等系列文创产品,帮助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古城台儿庄:传统非遗激活假日夜经济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龙钢花,每晚都会在古城内的复兴广场前上演。
把“非遗”穿在身上握在手中
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他们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陕西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创作大型花馍祝福祖国
其造型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形象各异,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千年古县城打造假期国风之旅 汇聚非遗民俗文化
为期7天的非遗民俗文化节在千年古县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拉开帷幕,带来一场极具特色国风、鲜绝灵动的国风之旅。
传承戏曲文化 感受非遗魅力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大力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工程,通过设立传承基地、兴趣班、“第二课堂”等形式,让非遗传承人及戏曲演员走进学校进行辅导训练,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
50余种“非遗”项目展演亮相河北雄安新区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文明的节日氛围,雄安新区雄县28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鹰爪翻子拳、西河大鼓、亚古城音乐会等50余种“非遗”项目亮相活动现场。
(上合天津峰会)古韵新声:“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搏克: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