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进都市 刺绣“活化石”受“Z世代”热捧
作为国家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与马尾绣为伴50余载。
云南“非遗盲盒”直播吸睛:打开“意想不到”的华宁陶
从2021年3月起,舒文照和他的团队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广华宁陶,通过集文化科普、开窑体验、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直播模式,在“云端”打造华宁陶“非遗”展馆。
广西手工制匾爱好者:朴实木板“划刻”出厚重历史
中国牌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承符号,一块厚重的牌匾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述说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藏羌织绣传承者杨华珍:飞针走线“闯世界” 讲好传统非遗当代故事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钟连盛张铁成联袂创作玉璧景泰蓝首发 开启两大非遗技艺对话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源于波斯,后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于明朝景泰年间盛行。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女孩制作“非遗版星空”帮王亚平女儿“摘星”
在星空染布的背景下,这颗挂满星星的树显得格外梦幻,换上苗族盛装的潘雪,在“星空”中仿佛化身成一名宇航员自豪地遨游着,在“星空”中摘取一颗一颗的星星。
“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河北石家庄:传承尺八古乐器制作技艺
尺八是中国古代传统竹制吹奏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
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
“刻砖刘”的始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顺清,其外孙刘凤鸣是天津第一代专业砖雕工匠,他发明的“贴砖法”被后来的天津砖雕匠人广泛使用。
“活起来”的甘肃非遗,离“火起来”还有多远?
非遗的科学保护是非遗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恰是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
重焕光彩的珐华技艺
珐华,又名法花、法华,是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一种彩釉器,曾在山西东南部地区广为盛行。
中国夏布远销日韩 伴随当地人的一生
夏布,俗称麻布,是用苎麻纤维编织而成。在重庆荣昌,苎麻、夏布生产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为皇家贡品。夏布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明代,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工序流程,体现出其独特的刻、绘结合的工艺特色。
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丹青,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韶关南雄打造采茶戏《魂牵珠玑巷》 讲述珠玑巷人南迁故事
粤北采茶戏是韶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
剪纸艺术在武汉城市圈校园大受欢迎
雕花剪纸作为孝感市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遗项目,是孝感的一张文化名片。
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祭祀性民间舞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贵州台江,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中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福建福安幔帐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
福安市的幔帐戏也称“布袋戏”,肇始于清末民初,其操偶之单行,戏具之轻巧,流行于乡镇村落,具原生态之演出模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西藏达孜:让非遗活态传承
白纳锻铜技艺发祥于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上合天津峰会)古韵新声:“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搏克: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