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用新思路传承老技艺 青年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时间:2020-02-11 20:53:51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杨宝光

在十几平方米的T台上,20名小朋友依次排开,他们穿着的少数民族服装格外引人瞩目,手里攥着的苏州团扇、二十四节气剪纸、贵州丹寨的蜡染等“稀罕物”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2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创产品,伴着小朋友的脚步,由远及近,缓缓而来。

这是贵州丹寨“非遗”文创节上出现的一幕。

近日,2019中国·丹寨“非遗”文创节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举行。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参赛项目最多、参展产品最广的“非遗”文创主题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单位和个人参加,几经评审,最终选出妈妈制造、《多彩贵州风》《锦秀丹寨》产业就业扶贫项目等10个金奖、20个银奖。

用青年眼光发掘“非遗”亮点

初见德格印盒,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藏族转经筒。这也确实是它最大的文化元素,不过它的文化基因的序列中,可远不止这一种。

德格印盒主体由印经滚筒、印拓经板、印册、经筒之家、印泥盒五部分组成。仅这一个产品,就包括了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德格藏文书法、德格麦宿土陶制作技艺和德格麦宿木雕4项“非遗”元素。

而这件“非遗”内涵丰富的文创作品,来自一群30岁左右的青年团队。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此处春秋相连、长冬无夏,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俱全,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格萨尔王故里,还是康巴文化中心、南派藏医药发祥地。但由于德格县处于深藏区,交通不便,被外人了解得不多。

2018年10月,新一批成都高新区(简阳市)援藏工作队来到了德格县。如何利用援藏工作队平台进一步推动德格发展,成了工作队本职工作之余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德格的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印经院,其所藏典籍、刻板涵盖了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医学和艺术等丰富的内容,享有“雪山下的宝库”和“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荣誉。

“我们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文化那么深厚,那么吸引人,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很多藏民会专程来这里游览。”工作队队员吴双说。

吴双介绍,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和吴双平时就喜欢文创,因此想到往这个方向发展。”邓杨和吴双是好友,同时也是工作队文创小组的成员。

实际上,当地文旅局早就有开发文化资源的想法,也专门请过两家广告公司为德格打造文化产品,但效果未达到预期,最终不了了之。

为了解决问题,工作队找到四川美术学院,双方一拍即合。学院师生先后两次来到德格考察,专业力量加上青年的眼光,很快,德格“非遗”文化中的闪光点被发掘出来。

当前文化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简单的钥匙扣、手机壳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突出特色、力求多元才是当前最需要的。

于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以转经筒为主要载体,将雕版印刷技艺植入其中,同时把印经院屋脊特有的孔雀法轮外形做成底座,把黑陶技艺运用到转经筒的手柄部分,形成一件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教师陈戈介绍,为了适应不同的市场定位,以后他们会制作普通纪念、专门收藏两种不同用途的实物来售卖。

青年用新思路传承老技艺

在本次丹寨“非遗”文创节中,除金奖、银奖作品,还有一件作品获得了特别奖——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在颁奖现场,主持人介绍说,“它代表着中国‘非遗’工艺最高水准”。

荣宝斋前身为“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赵煜林是个90后姑娘,虽然年纪轻,但讲起荣宝斋的历史来,却如数家珍。

“小时候家里人带着逛过几次琉璃厂,对荣宝斋一直有情感记忆,老字号,大品牌。”赵煜林告诉记者,她小时候还买过齐白石的画片给爷爷祝寿,在她眼中,荣宝斋是“很有名的国家‘非遗’技艺”。

不过,尽管是“老字号”“大品牌”,荣宝斋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市场化推广更是其中绕不开的话题。

为此,2015年,荣宝斋成立在线市场部,部门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像赵煜林一样的青年。对这些传承百年的老技艺来说,年轻人懂得的新知识、新技术是源头活水,带来了新的希望。

“平时工作节奏很快,因为我们在探索用各种方式来让木版水印走进大众视野。”她说,团队要将每一件木版水印量尺、拍照、介绍、存档建立标准,使之数据化、产品化、标准化。之后,他们将这些内容上传到团队搭建的网上店铺,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到荣宝斋。

此外,团队也要拓展全国各地的线下代销渠道,努力让木版水印作品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场景里。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优势显现无遗。销售渠道由原来的门店经营转到线上,转到全国各地的时尚艺术及商业区域;产品生产由原来单纯的画片变成可标准化量产的镶框成品;宣传方面,开始用更时尚的解读去举办木版水印展览,靠近青年。

团队负责人介绍说,团队希望通过努力打破大家对中国书画“老年化”“不时髦”的刻板印象,让它与日常生活重新碰撞出火花,并且重新建立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现代生活的联系,把传统的技艺“玩”起来。

据介绍,荣宝斋曾多次获得各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19年,荣宝斋带着木版水印去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也曾远赴维也纳进行表演交流和展出,每次展览的策划和落地都努力呈现不一样的木版水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艰难。‘非遗’技艺能不能留住青年就是落在我们身上的难题,是一个必须去解决的难题。”赵煜林感慨说。

传承“非遗”的青年“新匠人”

青年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团干部出身的吴琪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观点,正在付诸实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消费人群的崛起,长期从事文创事业的吴琪意识到年轻匠人的重要性。2017年10月,吴琪发起了湖湘新匠人计划,关注在“非遗”、手造、设计领域具有匠心精神、专注某项“非遗”手艺、有独立创作能力和良好创新思维的40岁以下的“新匠人”。

这些青年在品牌策划、创意设计、媒体运营等方面各展才华,打造设计师品牌、渠道品牌,实现集结运营、抱团发展。目前,湖湘名品计划已聚集了长沙铜官窑陶瓷、醴陵釉下五彩、湘绣、苗绣、石雕等近20个“非遗”项目。

“‘非遗’二代”的潜力也被密切关注。

在“非遗”文化传承中,“‘非遗’二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父辈文化熏陶,部分人还在从事工艺美术的行业,另一方面,与老匠人相比,这些人文化水平高,视野开阔,“比父辈更接地气”,也更愿意将“非遗”文创推向市场,走商业化道路。

青年设计师也被视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力量。

“现在无论是品牌设计师还是工业设计师,甚至是建筑设计师、装修设计师,他们都很希望能有自己的设计性的产品。”吴琪说,基于设计师的美学基础,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在“非遗”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与文化养分。

此外,还有一部分“玩家”也被纳入“新匠人”的范畴,虽然他们不一定都具有专业知识,但对“非遗”文化产品有着较高的热情。

吴琪分析,“玩家”群体有自己的职业,收入来源较好,不会为生计所困扰,因此会有更多资金、精力去挖掘“非遗”文化。

“他们可能把书读到了历史的最深处,追根溯源,甚至跨地区去研究‘非遗’技艺的发展脉络,这种挖掘与研究的工作是很多传统的‘非遗’传承人所没有的。”吴琪说。

另一方面,这些人一般在自己“玩”的时候,身边也会聚起一些粉丝,这样的粉丝效应带来的传播效果难以估量。

本次文创节评委,同时也是长期关注“非遗”文创领域的清华大学博士后、公益社创实验室负责人杨志认为,当前“非遗”文创符合当前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年轻人未来将是“非遗”文创的主力。他们具有的国际视野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对传承“非遗”有很大帮助,但是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缺乏师徒传承、难以突破传统工艺等。

责任编辑王加超
标签文博    
0

用新思路传承老技艺 青年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时间:2020-02-11 20:53: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宝光

在十几平方米的T台上,20名小朋友依次排开,他们穿着的少数民族服装格外引人瞩目,手里攥着的苏州团扇、二十四节气剪纸、贵州丹寨的蜡染等“稀罕物”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2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创产品,伴着小朋友的脚步,由远及近,缓缓而来。

这是贵州丹寨“非遗”文创节上出现的一幕。

近日,2019中国·丹寨“非遗”文创节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举行。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参赛项目最多、参展产品最广的“非遗”文创主题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单位和个人参加,几经评审,最终选出妈妈制造、《多彩贵州风》《锦秀丹寨》产业就业扶贫项目等10个金奖、20个银奖。

用青年眼光发掘“非遗”亮点

初见德格印盒,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藏族转经筒。这也确实是它最大的文化元素,不过它的文化基因的序列中,可远不止这一种。

德格印盒主体由印经滚筒、印拓经板、印册、经筒之家、印泥盒五部分组成。仅这一个产品,就包括了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德格藏文书法、德格麦宿土陶制作技艺和德格麦宿木雕4项“非遗”元素。

而这件“非遗”内涵丰富的文创作品,来自一群30岁左右的青年团队。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此处春秋相连、长冬无夏,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俱全,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格萨尔王故里,还是康巴文化中心、南派藏医药发祥地。但由于德格县处于深藏区,交通不便,被外人了解得不多。

2018年10月,新一批成都高新区(简阳市)援藏工作队来到了德格县。如何利用援藏工作队平台进一步推动德格发展,成了工作队本职工作之余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德格的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印经院,其所藏典籍、刻板涵盖了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医学和艺术等丰富的内容,享有“雪山下的宝库”和“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荣誉。

“我们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文化那么深厚,那么吸引人,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很多藏民会专程来这里游览。”工作队队员吴双说。

吴双介绍,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和吴双平时就喜欢文创,因此想到往这个方向发展。”邓杨和吴双是好友,同时也是工作队文创小组的成员。

实际上,当地文旅局早就有开发文化资源的想法,也专门请过两家广告公司为德格打造文化产品,但效果未达到预期,最终不了了之。

为了解决问题,工作队找到四川美术学院,双方一拍即合。学院师生先后两次来到德格考察,专业力量加上青年的眼光,很快,德格“非遗”文化中的闪光点被发掘出来。

当前文化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简单的钥匙扣、手机壳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突出特色、力求多元才是当前最需要的。

于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以转经筒为主要载体,将雕版印刷技艺植入其中,同时把印经院屋脊特有的孔雀法轮外形做成底座,把黑陶技艺运用到转经筒的手柄部分,形成一件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教师陈戈介绍,为了适应不同的市场定位,以后他们会制作普通纪念、专门收藏两种不同用途的实物来售卖。

青年用新思路传承老技艺

在本次丹寨“非遗”文创节中,除金奖、银奖作品,还有一件作品获得了特别奖——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在颁奖现场,主持人介绍说,“它代表着中国‘非遗’工艺最高水准”。

荣宝斋前身为“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赵煜林是个90后姑娘,虽然年纪轻,但讲起荣宝斋的历史来,却如数家珍。

“小时候家里人带着逛过几次琉璃厂,对荣宝斋一直有情感记忆,老字号,大品牌。”赵煜林告诉记者,她小时候还买过齐白石的画片给爷爷祝寿,在她眼中,荣宝斋是“很有名的国家‘非遗’技艺”。

不过,尽管是“老字号”“大品牌”,荣宝斋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市场化推广更是其中绕不开的话题。

为此,2015年,荣宝斋成立在线市场部,部门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像赵煜林一样的青年。对这些传承百年的老技艺来说,年轻人懂得的新知识、新技术是源头活水,带来了新的希望。

“平时工作节奏很快,因为我们在探索用各种方式来让木版水印走进大众视野。”她说,团队要将每一件木版水印量尺、拍照、介绍、存档建立标准,使之数据化、产品化、标准化。之后,他们将这些内容上传到团队搭建的网上店铺,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到荣宝斋。

此外,团队也要拓展全国各地的线下代销渠道,努力让木版水印作品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场景里。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优势显现无遗。销售渠道由原来的门店经营转到线上,转到全国各地的时尚艺术及商业区域;产品生产由原来单纯的画片变成可标准化量产的镶框成品;宣传方面,开始用更时尚的解读去举办木版水印展览,靠近青年。

团队负责人介绍说,团队希望通过努力打破大家对中国书画“老年化”“不时髦”的刻板印象,让它与日常生活重新碰撞出火花,并且重新建立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现代生活的联系,把传统的技艺“玩”起来。

据介绍,荣宝斋曾多次获得各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19年,荣宝斋带着木版水印去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也曾远赴维也纳进行表演交流和展出,每次展览的策划和落地都努力呈现不一样的木版水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艰难。‘非遗’技艺能不能留住青年就是落在我们身上的难题,是一个必须去解决的难题。”赵煜林感慨说。

传承“非遗”的青年“新匠人”

青年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团干部出身的吴琪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观点,正在付诸实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消费人群的崛起,长期从事文创事业的吴琪意识到年轻匠人的重要性。2017年10月,吴琪发起了湖湘新匠人计划,关注在“非遗”、手造、设计领域具有匠心精神、专注某项“非遗”手艺、有独立创作能力和良好创新思维的40岁以下的“新匠人”。

这些青年在品牌策划、创意设计、媒体运营等方面各展才华,打造设计师品牌、渠道品牌,实现集结运营、抱团发展。目前,湖湘名品计划已聚集了长沙铜官窑陶瓷、醴陵釉下五彩、湘绣、苗绣、石雕等近20个“非遗”项目。

“‘非遗’二代”的潜力也被密切关注。

在“非遗”文化传承中,“‘非遗’二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父辈文化熏陶,部分人还在从事工艺美术的行业,另一方面,与老匠人相比,这些人文化水平高,视野开阔,“比父辈更接地气”,也更愿意将“非遗”文创推向市场,走商业化道路。

青年设计师也被视为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力量。

“现在无论是品牌设计师还是工业设计师,甚至是建筑设计师、装修设计师,他们都很希望能有自己的设计性的产品。”吴琪说,基于设计师的美学基础,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在“非遗”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与文化养分。

此外,还有一部分“玩家”也被纳入“新匠人”的范畴,虽然他们不一定都具有专业知识,但对“非遗”文化产品有着较高的热情。

吴琪分析,“玩家”群体有自己的职业,收入来源较好,不会为生计所困扰,因此会有更多资金、精力去挖掘“非遗”文化。

“他们可能把书读到了历史的最深处,追根溯源,甚至跨地区去研究‘非遗’技艺的发展脉络,这种挖掘与研究的工作是很多传统的‘非遗’传承人所没有的。”吴琪说。

另一方面,这些人一般在自己“玩”的时候,身边也会聚起一些粉丝,这样的粉丝效应带来的传播效果难以估量。

本次文创节评委,同时也是长期关注“非遗”文创领域的清华大学博士后、公益社创实验室负责人杨志认为,当前“非遗”文创符合当前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年轻人未来将是“非遗”文创的主力。他们具有的国际视野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对传承“非遗”有很大帮助,但是他们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缺乏师徒传承、难以突破传统工艺等。

责任编辑:王加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