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穿越烽火硝烟迎接曙光初照
《见字如面 初心季》上期节目重温铁流“征途”,再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阔史诗。循着时间轨迹,本周六21:20播出的第五期节目将聚焦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并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积极努力贡献、所付出的流血牺牲,内忧外患的中国即将迎来“黎明”的曙光。
国家公园 尽显生态之美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公园将成为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珍贵自然资产。
“畲族发源地”广东潮州立法抢救保护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被公认为畲族的发源地。广东潮州正通过立法保护畲族文化,对面临湮没的畲族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汉唐敦煌的泉传说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每一个古老的传说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具有大量的文化内涵。
2020年,这些远古生物的谜题被解开
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了“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这些成果是对千万年,甚至数亿年前,远古地球所留下谜题的研究,试图探寻今天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讲究宜理发、熏百虫等,其中不少流传至今的习俗已被有些地方列入“非遗”项目。
让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一个个清晰的数字,宣告了“十四五”时期的奋斗所向,也展开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图景。
鸟语花香春意浓
春回大地百花盛开,鸟儿在花丛间驻足、嬉戏,处处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中国最早“紫禁城”申遗列出时间表
202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二里头遗址调研时也曾提出做好二里头遗址申遗研究工作,对夏文化进行系统、持续、全面研究,推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发现1.1亿年前“蟑螂亲戚”
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德国、英国古生物学者最近在我国甘肃玉门发现一种1.1亿年前的原始昆虫——玉门鞘蠊。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玉门鞘蠊在分类学上与蟑螂、螳螂、白蚁有亲缘关系,称得上这些昆虫的“远古亲戚”。
天空最亮小行星5日“冲日” 公众可观测
天文专家介绍,一颗名叫“灶神”的小行星将于3月5日“冲日”。借助于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感兴趣的公众将可目睹这一天文景观,此后数天内仍可觅其踪影,越接近午夜时仰角越高,也更适合观测。
历史人物超时空对话,人艺艺术再现历史攸关下的“香山之夜”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重点剧目《香山之夜》,聚焦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夜这一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时刻,用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的“超时空内心对话”,展现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
闪耀戈壁
近日,在甘肃省敦煌市向西约20公里处,被称为“超级镜子发电站”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戈壁滩上闪耀。这是我国目前建成规模最大、吸热塔最高、可24小时连续发电的100兆瓦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春到幸福古村
初春时节,四川省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春意盎然,百花齐放,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踏青休闲。
驴鞠:唐代贵妇打球骑的是驴
驴,在人类社会被用作驮兽已逾数千年。最早的家驴,在距今6000—5000年时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主要用于驮运。
一睹月壤“真容”!月球样品预计3月亮相国博
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运抵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了解,国博正在精心策展、布展中,预计于3月份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届时观众可一睹月壤“真容”。
千年脱贫梦 今朝终得圆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胜利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胜利。
留岗过节 年味不减(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
很多企业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吃年夜饭、发红包、送年货等,鼓励员工就地过年。
18日18时44分“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 万年如意好音来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节,日照时间与强度逐渐增加,气温回升较快,霜期告终。形式上降雪渐少,降雨渐多,故名“雨水”。所谓“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预示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褒衣洒脱博带宽》: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春节娶媳妇过年,春节穿新衣戴新帽,欢欢喜喜过大年,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心之向往,更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传统礼俗。
废砖瓦里砌出风景线 湖南靖州深山村寨美丽嬗变
祁连山下“学霸民族”:肃南18年免费教育的“草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