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品悟唐诗中的清廉文化和为官操守
大唐一代诗坛高手如云,七绝圣手王昌龄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
撒马尔罕的中国诗人
诗人饶有趣味孜孜不倦地把这些生活中诗意的点滴和微妙的感受都细致地描画在诗里。
张继《枫桥夜泊》理惑:月落乌啼是何时?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雪莱诗选》:将生命赋予诗歌
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或许与他为诗歌和诗人强烈辩护不无关系。
“自然诗”: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新诗所面临的形式建设困境亟待解决,“自然诗”是其突围的一条可能路径。
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穿越北京中轴线,解锁700年时光
新时代,北京中轴线更显活态遗产魅力
遇见《行知诗歌集》
为了悼念陶行知,友人们成立了“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大孚”赶排了《行知诗歌集》,1947年4月出版,郭沫若对全书做了校读。
【诗歌】如果我归来
满勇2022年六一儿童节写给沧桑归来的我与你
在诗的土壤中萌发新芽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与汉乐府,构成中国诗歌的源头。
一曲深情的歌谣——读长诗《妈妈》
刘福君的诗,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复杂的关系,有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母与子、家庭与村庄,以及关于这种亲情简单又真挚的传达。
品读散文诗:如何在万物的情绪里审美
笔者所读到的苏忠散文诗,题材以其旅迹行踪内容居多。
让诗歌为生活赋能 江南诗歌节在南京举办
第二届江南诗歌节在南京莫愁湖公园举办,民众在诗歌诵读中感受美、欣赏美。
杜甫故里进入“诗歌时间” 线上线下同拜“诗圣”
“让世界聆听杜甫——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在河南巩义正式启幕,杜甫故里由此进入为期一周的“诗歌时间”。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巩义看杜甫
河洛文化根植于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杜甫从幼年起,直到他35岁前往长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河洛地区的巩县、洛阳。
对话诗评家耿占春:阅读古诗是我片刻的享受
在华语诗坛,他是诗人,也是诗歌理论学者,长以文学批评述诸笔端。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等代表作品。
《千家诗》与海南
《千家诗》诞生不久就传播到海南,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和学习诗歌创作的范本。
让古诗词从清流变潮流
拥有一颗诗心,活出一方诗意——《2022中国诗词大会》带动的现象级诗词热潮,让人明白诗词就是力量,启发着观众将诗心作为一种生活指引,将诗意作为一门生活哲学。
军旅生活跃动出的诗行
刘笑伟的诗歌是有情之作,他以充沛的热情和火热的激情,拓展了军旅诗歌的意境之美。
江南才女出新作 用古诗词再现“古典的春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上海作家潘向黎新作《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
献给青海高原的赤子颂歌
《从师记》:刘跃进笔下的师生情
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聚焦河西走廊 书写民族大义
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