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他们用作品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自疫情暴发以来,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战“疫”主题的文艺创作中,通过影视剧、戏曲话剧、美术作品等艺术形式记录着这场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战“疫”和不畏艰险、勇敢逆行的战“疫”者。
话剧《生死24小时》再现津沽抗疫史诗
《生死24小时》是根据天津市成功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疫情的真实事件创作完成的。剧中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场发生在天津的安全健康“保卫战”。从迎战到决胜,这场惊心动魄的应急处置行动仅仅用了24个小时。
以诗为史 以史为诗 ——读彭志强诗集《二十四伎乐》
彭志强的诗歌创作是一种“以诗为史”、“以史为诗”、相互求证、彼此打开的立体化写作。他的新作《二十四伎乐》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诗集由一个长诗和两个主题性长篇组诗构成。无论是《将军令》还是《风吹永陵》《二十四伎乐》,都凸显出诗人的历史想象力以及综合写作能力。
夏韵
作者简介:蒋宜茂,男,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研究生学历,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诗刊》、《诗词中国》、《红岩》、《光明日报》等平台,曾获2019年“礼赞祖国·诗韵乡村”全国诗歌征集优秀作品等奖项,诗作入选数种诗集选本。
日照观天
日照市是山东很年轻的一个市,如果从年龄来算的话,它刚刚过了而立之年,31岁,日照市年轻,但年轻的日照市因为有个特殊的名字,所以专门出了一本散文集叫《初光》,这很符合日照的本意:最初日光照耀的地方。
原创话剧《十四天》讲述“我们”的抗疫故事
9月11日至13日,话剧《十四天》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排演场进行预演,上百人成为首批观看这部作品的观众,幽默的对话频频戳中民众的笑点,同时又在故事情节中引起大家对疫情生活细节的共鸣。
张之路新作《吉祥的天空》举办分享会:讲述胡同里的童年往事
《吉祥的天空》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而最熟悉当下中学生生活的,莫过于天天陪伴孩子们的老师。
国粹华音云上来
8月8日至9月6日,国家京剧院联合全国共18家京剧院团举办的“京剧的夏天——全国京剧院团线上抗疫展演月”每晚与观众准时见面,这是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京剧院团线上展演,在年轻人中刮起了一道京剧旋风。
用诗意表达呈现新疆风貌(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获好评)
据了解,《第一次的离别》改编自导演王丽娜的真实童年经历。为了完成这部纪录+故事片风格的作品,她前后花了4年时间,其中前两年用于纪录片内容的跟踪拍摄,并在此过程中构思出故事情节。
相识成都细雨中(我与一座城)
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
美丽的得耳布尔
【散文】一树花开十里香
孙睿新书《斜塔》:悬念迭起中的人性考验
故事的起点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