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戏:荣枯有数,一场游戏一场梦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数字化助力绘画“国宝”团聚 1500余件中国画样稿杭州展出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至今共收录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79件(套),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在沪开幕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收藏近万件民间石刻 七旬雕塑家冀巴蜀文化代代传
有朝一日,他能够面向社会开放展示这些文艺瑰宝,让大家感受民间石刻所蕴含的巴蜀文化,让巴蜀文化代代相传。
良渚元素服饰入藏中国丝绸博物馆 用现代语言展示中华文化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良渚文化和诗路文化是浙江璀璨的两颗明珠。
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
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对华夏衣冠文化乃至全世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雕塑《画家齐白石》被维也纳世界博物馆收藏
2021年,为纪念中奥建交50周年,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文交流与对话,吴为山应邀创作雕塑作品《画家齐白石》并捐赠给维也纳世界博物馆,雕塑作品已在该博物馆安放并展出。
科研人员首次利用高精度铀系测年确认中国保有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
金沙江岩画是目前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大陆有绝对年代数据支撑年代最早的岩画,对探讨长江上游“文明之根”及该地区史前人群与欧亚大陆北部、东南亚、南亚史前人群的交流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藏在瓷枕中的虎年憧憬
古人对美好梦境的追求,都浓缩在有趣的瓷枕之中。
数十国丝绸和刺绣制品亮相贵州 展丝路风采
《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20日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展览汇聚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的丝绸和刺绣制品,尽显丝路风采。
中日虎年迎春展在沪开幕
为迎接壬寅虎年,上海博物馆联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在上海开幕。
古城老者情寄古钱币 见证宋元中国“海丝”贸易盛景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彼时经济发达、外来贸易频繁,钱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填补青藏高原腹地史前考古学文化空白!西藏4项重要考古成果公布
显示古人类在此地至少经历了两次反复的占领过程,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琉璃河遗址 两段铭文共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也是燕国最早的都邑。它是我国在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一处同时并存着诸侯国城址和诸侯墓地的遗址,也是一座始建于西周早期的诸侯国都城遗址,是燕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将北京建城的历史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
66件辽博馆藏经典立轴山水画带人们感受生命的和谐畅达
展览现场,明代沈周的《魏园雅集图》、明代文伯仁的《松泉逸士图》、清代沈宗骞的《名山读书图》等展出,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明成祖朱棣御制石碑讲述上海“宝山”命名610年典故
宝山之名诞生于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距今610年。在展厅正中央的镇馆之宝“宝山碑”拓片为明成祖朱棣御制。
杭州德寿宫“上梁” 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进行时
从宋至今,已是千年。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认为,宋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仍然受到宋韵的深刻影响。
成都博物馆“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揭示祈财文化发展脉络
千百年里,中国人以质朴的方式,传递着生财有道、聚财裕民的财富精神。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志强:43载传承让非遗变“金饭碗”
描绘古村忆乡愁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