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科的千年巨型马赛克地面
这一巨型马赛克地面有近1300年历史,整个地面由38块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图案组成,总面积达827平方米。该历史遗迹经多年修缮后已对游客开放。
3万件藏品装进36节老火车里——老火车复活,一天跨越60年
36节老火车车厢被改装成不同主题的展馆,有中国铁路工人运动、中国铁路信号灯、中国钢铁年画、中国铁路火车票、中国铁路列车方向牌等等专展,令参观者印象深刻。
考古百年路:实证5000年文明史 重建中国史前史
走过百年,中国考古学以坚实的考古实物资料揭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延续传承的文化谱系,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63部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入藏国家图书馆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以及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24日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闭幕。
四川隆昌首次发现完整恐龙化石
隆昌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确认,这是一具保存比较完整的小-中型蜥脚类恐龙化石,是隆昌市首次发现的完整恐龙化石。
内蒙古马鬃山地区发现珍贵恐龙幼体化石
近日该所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马鬃山地区进行白垩纪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目前已确定10个古生物化石采集点,其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恐龙幼体化石。
长篇小说《长津湖》再版推出 以文字重现冰雪鏖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王筠抗美援朝长篇小说《长津湖》,这部首度全景式刻画长津湖战役的史诗力作的再版推出,令读者可从文学形式再读那场酷烈的冰雪鏖战。
《论语》中的仁德观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亮相潘家园第三届古旧书博览会
“盛世修典,富贵藏书”。10月20日,由潘家园携手孔夫子旧书网联合举办的“万阅典藏”第三届古旧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古旧书博览会”)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
走近国家级非遗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 体验手作乐趣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
“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在沪开幕
2021年10月19日,“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非遗传承人肖光华的思州傩戏傩技梦想
思州傩戏傩技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2005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 填补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空白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出土的丝绸遗存最为丰富而集中。然而,因为历史原因,这些遗存散落世界各地未能得到系统整理研究。不久前,在东华大学“丝绸之路与丝绸艺术”论坛上,《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为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填补了空白。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文物艺术品收藏,随着美术市场的活跃,已进入社会文化生活。我曾倡议当代的美术学者提高修养,尝试以书画题跋的方式伴随作品发挥作用。
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开幕
对口援疆19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共同协办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
再总结当代“国风” 近百件汉族服饰非遗作品在沪展出
98件非遗作品,静态展览、视频展览及学术论坛,首次聚焦汉族纺织服饰非遗的历史与创新主题,以汉族纺织服饰非遗的纺、织、染、绣等传统工艺为内容,并结合当代设计,呈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纺织服饰文化和当代时尚传承创新。
“非遗”音乐到身边“桑植民歌”进京展演
桑植民歌是千百年来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才保留下来的。
重庆酉阳:设立非遗苗绣工坊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针对留守妇女、残疾人群等开展刺绣培训,设立非遗苗绣工坊、开办苗绣培训班,开发挂画绣品、手摇扇绣品等系列文创产品,帮助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古城台儿庄:传统非遗激活假日夜经济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龙钢花,每晚都会在古城内的复兴广场前上演。
把“非遗”穿在身上握在手中
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他们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上合天津峰会)古韵新声:“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搏克: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