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木瓜花
悦耳的山歌响起,故乡的木瓜花开,喜悦的表情洋溢在村民的脸上,明媚的春天已经到来。
《青橄榄》串起的青春记忆
维扬,你在《青橄榄》里说:“《青橄榄》是我们共同放飞的几十只鸽子,正在蓝天中试航、测翅,这寥寥可数的几十页正是它们起飞时留下的照片,有灰色的,白色的,也有黑色的,朋友,你喜欢哪一只?或许全部都喜欢?那么我都一一赠送予你,作为永久的纪念吧!”
梅雨潭
朱自清的散文《绿》,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读过的人,都会被那绿迷住,想那梅雨潭在何处。我也曾长久地向往梅雨潭,直到许多年后才找到它。原来它在浙江温州,在美丽的楠溪江边。
绿叶
那一树叶,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一闪一闪,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平时经过多少次了,这光景,怎么总是视而不见?
根河之“根”(行天下)
清明祭:我欠父亲一张照片
上小学时,他每天来回钻10多里山路。春天早上,他带着竹篮上学,傍晚放学后扯上一筐猪草;冬天父亲爬上高大的松树,采下一担担松球,烤火。父亲十岁碰上大炼钢铁,哪怕吃观音土,细糠也长成了结实的身体。初中只念一年书,就辍学在家,务农。
高原花儿开,静待游客来——西藏林芝首次启用5G直播呈现桃花美景
从琐末细事,到生命内省
《暖梦》是“慢读译丛”之一,是日本代表性小说家夏目漱石鲜有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从未译介过的《永日小品》的大部分、《往事漫忆》的全部及一些散篇译作。而这两部分,从内容到风格,却是全然不同的。
《蒲桥集》为何“卖得冲”
《蒲桥集》是汪曾祺的第一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这是他新时期以来出版的第五本书。
“不失其赤子之心”——汪曾祺写作对我的影响与启示
王澄霞教授主要聚焦汪曾祺对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写作风格的承继与拓展,写出了文脉的传承。
亲爱的你,听我说——为逝去的战“疫”人而语
这篇作品的作者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护士张培,她也是因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正处隔离期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她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有的战友在战“疫”一线牺牲,情不能抑,倾心成文
北美华文文学的世界视野
北美华人作家队伍,前期主要由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和移民组成,现今则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为主。
霍乱时期的蜕变
躯体状态的相对静止,反而使精神和智慧疾步前行
温润濛洲
拒绝的方式
这么说吧,他是一个有“干净”气质的人。因为他,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种气质。小城里的男人们多半给人油腻腻、不干不净的感觉,久而久之,你会以为男人们都是那副模样、那股气味儿。
山高水远五夫里
现今,五夫里各种古老的遗迹多半留有朱熹的印记,柳永仅仅是一个闪亮的名字,只能在某些偶然的时刻流星一般划过。
长短句子
重返雪峰山
雪峰山,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不过是奔赴一个重名的陌生之地,一片让人无措的茫然异乡,只能像一个两鬓斑白的婴儿,被山里的阳光刺得睁不开双眼,在那里经历新的一轮再生,一切都重新开始。
长征路上的一个春节
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度过的那个春节,是公元1935年2月4日,农历乙亥年(猪年)春节。在本该万家团圆的日子,辞旧迎新的烟火却并不能冲淡浓烈的战场硝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遵义会议之后的红军依旧是危机重重,必须尽快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
采菊东篱下
不上相的菊花在中国人的杯盘里,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的文字里,地位很特殊,相当于妙玉和探春的结合——既尊贵,也有难以道白的隐情。隐,几乎是菊花的标签。
蓝翎:一个清瘦的影子
画吧,画出生命之美
孙睿新书《斜塔》:悬念迭起中的人性考验
故事的起点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