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画僧担当禅师150余件书画山西展出
明代担当禅师的150余件书画作品25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这是担当现存世200余件书画作品中的代表作,展现了明遗民文化和禅宗文化的结合。
荆紫关古街:明清古建筑瑰宝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这里的荆紫关古街现存明清古建筑700余间,是明清时代丹江漕运发达时帮会、商行的落脚之地,建筑形式体现出南北交融的风格,石雕、砖雕、木雕等别具匠心。 2001年,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上直播联动助千年潮绣焕新姿
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因其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且具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种,享誉海内外。2006年,潮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款大冰箱:掐丝珐琅尽显皇宫豪华风尚
在我国,冰箱的普及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300多年前的清代就已经出现了设计精美的冰箱。在沈阳故宫博物馆馆藏一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它不仅能储藏食物,还是清代皇宫的防暑降温利器。
走进卢浮宫: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反映一个时代
在网上逛卢浮宫,鼠标轻轻一点便可近距离欣赏不同展厅的经典藏品。与此同时,配备的可视化导航系统游览,令参观者不仅可以听到不同语言的讲解,还可以放大图片领略细节之美。此外,卢浮宫还推出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借助VR技术使蒙娜丽莎“跃出画面”,仿佛就在面前,让人可以切身感受达·芬奇的艺术创新和绘画技巧……
50余幅精美唐卡亮相广西南宁 尽显藏文化魅力
《一瞻·一礼——青海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旧勉唐派唐卡作品展》在广西南宁博物馆开展。52幅旧勉唐派唐卡作品及一幅藏文书法作品,让壮乡民众近距离感受藏族文化艺术魅力。
学做泥塑 体验非遗
暑假期间,许多小朋友来到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老街的安徽省级非遗淮北泥塑传承基地,了解淮北泥塑的文化历史,动手体验泥塑制作,感受传统非遗魅力。
珐琅彩玉壶春瓶:乾隆皇帝甄选 成就举世孤品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珐琅彩瓷堪称一朵奇葩。天津博物馆就有这么一件“镇馆之宝”——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
陕西:唐墓壁画修复再现唐代生活场景
考古工作者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唐代贵族李道坚墓葬壁画完成了第一阶段修复。新修复壁画中的唐代文官及仕女形象,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代乐器,拨动你的心弦——走进国博“天地同和”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展示馆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单位商借的文物共计200余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乐器珍品,系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突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辅德化、养性情、娱民众的文化价值。
人人都可随身携带的国宝箱——“数字故宫”小程序正式上线
未来故宫将与腾讯继续深化合作,聚焦科技创新,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共同推动“数字故宫”建设,打造面向下一个600年的“数字故宫”,为文博行业数字化提供样本。
济南梁王遗址发现战国城址 正推进保护性回填
此次发现的古城址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是目前济南城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把济南市区古城历史提前了约1700年。
非遗文化上“云端”
暑假期间,河北省河间市文化馆推出非遗展演“云端”播系列活动,组织当地西河大鼓非遗项目传承人利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展演,通过“云端”传承非遗文化。
中日木版画“异域同绘”(艺线传真)
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在文化艺术上交融互鉴,绵延千年。历史上,中国唐代佛教美术、宋元水墨画对日本美术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木版套色印刷技术臻于成熟,不仅促使中国木版年画至清代达到鼎盛,也推动了日本浮世绘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历史渊源深厚、制作工艺相近,又各具艺术风格与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纪的东方世界里大放异彩、相映成趣,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后宫遗珍”展开幕——慈禧龙袍修复后首次亮相
展览中最受瞩目的当属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这件龙袍出土于慈禧定东陵地宫,慈禧太后入葬时着于最外层。
古代乐器在国博“奏响”丝竹之声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近日对观众开放,力求系统反映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
体验非遗剪纸 乐享暑假生活
暑假期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永昌社区开设“非遗剪纸小课堂”,邀请自治区级剪纸非遗传承人为小学生教授剪纸技艺,让小学生们近距离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乐享暑假生活。
苏扇:怀袖雅物 光阴馈赠
经历数百年传承,而今苏扇在千年古城繁衍生息。苏扇起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最先流传开来的是绢宫扇,也称团扇,明代后折扇和檀香扇兴起。昔日君子之交,多以酬唱、雅集为桥梁,文人雅士兴之所至,纷纷在团扇和折扇扇面上题诗作画,渐成风尚。苏州折扇中的上品,在明代被称为“文人扇”,承载着文人们的满腹珠玑、诗情画意,有着清雅、朗润的美誉。
梦回大唐话开放
最近,长沙博物馆、广东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线上、线下同步推出“粟特人在大唐——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踏波东来——遣唐使的回忆”两大特展,再加上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的“大唐风华”,不约而同地通过那些或长或短驻留唐朝的异乡人之眼,带人们梦回大唐,了解繁华背后的诸多故事。
从神似到形合——明清肖像画的嬗变与演进
沉寂一段时日后,首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再次集中推出一批线下新展。这不,国家博物馆的“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打起了头阵。展览由明清时期的各种人物肖像构成。
福建: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
海南黎陶:从“泥间传承”到“富民产业”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